弥勒佛像的由来
在各大寺院中,我们一进入大殿看到的就是一尊大肚能容天下事,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像,有的还会在两边贴上对联大肚能容,容天下难容之事;佛颜常笑,笑世间可笑之人。在佛教众多的铜雕佛像中,弥勒佛像很有特点,为什么弥勒佛像如此特别呢?
在佛教中弥勒佛是从梵名音译过来的,意思是慈悲,原名是阿逸多,意为“无能胜”,与佛祖释迦牟尼是同时代人。出生在古印度大婆罗门家庭,长大之后看破红尘,决意出家成为如来佛的一名弟子,他规规矩矩侍立听法,老老实实钻研佛学,理解能力又强,很受如来的赏识。弥勒苦苦修炼,果然功成圆满,先于如来入灭。他在离开人世之后,悠然上升于欲界六天中第四兜率天内院,这里从此成为弥勒净土,而他也正式晋级为弥勒菩萨。
我国的佛教从古印度流传而来,起初的时候弥勒佛像并不是现在大腹便便,袒胸露乳,笑得合不拢嘴的造型,而是以印度人为原型,圆头卷发,肤色黝黑,面带微笑,以眼观鼻,以鼻倾心,若有所思,庄重安样。后来各朝不断对弥勒佛像进行加工升级,逐渐出现了笑口大开的胖和尚。
后来演变成现在的这种造型,这是与我国历史上契此和尚有很大的关系,是明州奉化人。他天生形体宽胖,肚子大得出奇,行为疯癫,言语无定无序,常以竹杖挑个大布口袋入市,见物索物,见钱讨钱,如有鱼虾碎肉荤食,也能当众吞吃,并分少许部分入囊。此人大腹便便,整日袒胸露腹,笑口常开,出语无定,随处寝卧。而且他幽默风趣,聪明智慧,整天与人为善,乐观包容,受到当地人的喜爱。
传说在后梁祯明三年三月三日,契此于岳林寺东廊盘石上圆寂,临终时他念了一首偈子:弥勒真弥勒,化身千百亿。时时示时人,时人自不识。人们这才恍然大悟,原来契此就是弥勒佛的化身。因此,汉传佛教就按照契此的模样塑成弥勒佛像, 置于天王殿正中,受人膜拜。 这种形式从五代开始流行,到明时已成 为每个寺庙的固定规制,形成了中国化的弥勒佛形象。
同类文章排行
- 中国九大佛像分别在哪里
- 铜香炉的使用方法
- 地藏殿供奉的地藏菩萨铜像
- 世界上最大的观音铜像
- 如何区分铜佛像的真假
- 铜佛像的彩绘工艺
- 明代铜佛像特征
- 藏传弥勒佛雕塑|藏传弥勒佛铜像制作
- 道教神像雷公电母
- 送子观音娘娘正常发货